核工業(yè)一路走來,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其間既飽含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蕩氣回腸的激情時刻,既洋溢著自強奮發(fā)的主旋律,又體現著海納百川的博大精深。本欄目每日對核工業(yè)史上的1件大事進行回放和述說。盡管遠不足以反映全貌,卻可管窺中國核工業(yè)的成長歷程。
1994年4月6日,宜賓核燃料元件廠大型核電站燃料組件生產線投產。2014年6月30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產線400噸擴建技改工程全線正式投產,實現了年產金屬鈾從400噸到800噸的跨越,產能躋身世界前列。
核燃料元件生產線400噸擴建技改工程組件組裝生產線
打造中國的“核電糧倉”
1988年,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從法國引進整套技術和設備,建設兩個單機容量為90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而就此實現大型核電燃料元件的國產化目標關系到我國未來核電發(fā)展,關系到核工業(yè)的振興。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1991年當時名為宜賓核燃料元件廠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引進百萬千瓦級大型核電站燃料組件制造技術的生產線改造正式啟動。
盡管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緊,中核建中抱定了背水一戰(zhàn)、闖關奪隘、志在必得的決心,提出了“狠抓兩條線,確保過三關”,向全廠職工發(fā)出了動員令。基建和生產準備同步推進,工藝實驗、安全評價、產品鑒定環(huán)環(huán)相連。
1994年4月6日,核燃料元件生產線正式投料生產,標志著我國核燃料元件實現了生產能力的跨越和技術水平的提升。
載著我國首批90萬千瓦大型核電燃料元件的專列汽笛長鳴,向南奔馳。大亞灣核電站換料成功,大型核電站燃料元件實現了“中國造”。
根據國家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和調整目標,核燃料產業(yè)的發(fā)展處于全面啟動的態(tài)勢。中核建中應發(fā)展需要,搶抓機遇,明確提出了核燃料元件生產“立足國內、面向世界、滾動發(fā)展、滿足需求、適度超前、增強競爭”的發(fā)展思路,積極跟蹤掌握世界先進的核燃料元件制造工藝技術,與國家核電發(fā)展對核燃料元件的需求保持同一步伐。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核建中完成了核燃料擴產技改工程,實現了產能提升的第一次跨越,2008年底生產能力由200噸金屬鈾/年提升至400噸金屬鈾/年。
2009年2月,第4000組核燃料組件下線。此時的中核建中,作為我國最大的壓水堆核電燃料元件生產基地,已經享有“核電糧倉”的美譽。
但中核建中并不滿足于此,而是又一次瞄準了更高的目標:全力推進核燃料元件生產線400噸擴建技改工程、實現產能翻番。
2014年6月30日,中核建中400噸擴建技改工程新生產線全線正式投料生產。
在實現了由400噸金屬鈾/年至800噸金屬鈾/年的升級后,中核建中的產能躍居世界前列。而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yè)無論是技術還是產能,都實現了積跬步至千里的新跨越。